本文转自:呼和浩特日报致富配资
●本报记者 王璐
今年国庆、中秋假期,呼和浩特市精心推出5条旅游线路,其中“千年文脉·国庆探秘”历史之旅线路(内蒙古博物院—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乌兰夫纪念馆—昭君博物院—公主府博物馆—五塔寺博物馆—将军衙署博物馆—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串联起九大文博场馆,为游客开启一段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这条精心设计的线路不仅展现了青城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折射出呼和浩特文博产业的蓬勃发展和创新活力。
这条历史之旅线路堪称一条精彩纷呈的文博长廊,从内蒙古博物院出发,至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收尾,全程贯穿了呼和浩特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第一站内蒙古博物院作为自治区最大的综合性博物馆,节日期间将推出“遇见青城”特展,展示呼和浩特特色文创产品和旅游资源,同时举办书画展览及现场笔绘活动,让游客在欣赏文物之余也能亲身参与文化创作。
呼和浩特雕塑艺术馆以其现代艺术气息为城市注入新鲜活力致富配资,节日期间将推出“秋日回响音乐派对”让艺术与音乐在此交汇,邀市民游客参与独特的文化体验。
乌兰夫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通过丰富的文物史料,生动展现了乌兰夫同志为民族解放和祖国建设不懈奋斗的一生,这里不仅是了解草原红色文化的窗口,也是接受精神洗礼的地方。
昭君博物院与公主府博物馆分别从民族团结和清代贵族生活两个不同角度展现历史。昭君博物院在节日期间每天上演“穿越古今 梦回昭君”沉浸式演出,并推出《穿越之我成了昭君“送亲使”》剧本互动游戏,让游客在参与中感受历史。公主府博物馆则通过“公主驾到·寻踪公主府”活动,再现清代贵族生活场景,秋日庭院更显静谧典雅。
五塔寺博物馆在节日期间将举办“塔铃清音国风音乐季”,同时推出“清音寻古迹,巧手绘塔铃”活动。中秋之夜,更有“华彩映月·镜览天宫”观星活动,通过天文望远镜赏月观星,配合星空灯DIY手作体验,让游客在古塔下倾听科技与传统的对话。
将军衙署博物馆的清代古建筑群让人感受到边疆治理的历史厚重感。“将军带您游衙署”真人NPC巡游活动,通过互动式讲解让历史活起来,增强游客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则通过“恐龙的故乡”“壮美内蒙古”等展厅补充了自然科普体验,让游客在了解历史文化的同时探索自然奥秘。
线路的最后一站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将带游客触摸北疆历史发展脉络,为这场文化之旅画上圆满的句号。
这条精心设计的文旅线路背后,是呼和浩特文博产业整体实力的提升和创新发展。今年,呼和浩特“文博游”呈现爆发式增长,全市备案博物馆达30家,“一院六馆一园”发展格局总体成型。上半年,“文创青城”品牌店陆续亮相,“紫禁城和承德避暑山庄藏钟表联展”等31项优质展览相继推出,为游客提供了丰富的文化盛宴。今年1月至7月,全市文博场馆游客量超441.7万人次,这一数据充分证明了文博旅游的市场吸引力和发展潜力。
在文物保护方面,呼和浩特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批考古发掘资质,启动了考古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全市推进实施了14项文物保护项目,包括土城子遗址北城西城墙保护修缮工程和将军衙署博物馆数字化保护等。特别是成功创建土城子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大窑遗址公园初步开放,挂牌“旧石器时代人类演化与遗传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标志着我市遗址活化利用工作迈向新阶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同样成效显著。今年有3人入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托克托县黄河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评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区,12个项目获评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非遗与旅游的融合日益成熟,为市民、游客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文化体验。
这条“千年文脉·国庆探秘”历史之旅,不仅是国庆、中秋假期的旅游产品,也是呼和浩特文博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从静态展览到动态体验,从文物保护到活化利用致富配资,从历史传承到创新表达,呼和浩特的文博事业正在以更加开放、多元的姿态呈现在公众面前,让这座北疆都市焕发出新的文化魅力。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