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法国总统马克龙突然成了“众矢之的”。美国、以色列、意大利接连出手,法国陷入了一场罕见的外交漩涡。这期的“弦子的山海经”就来说说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发难的是以色列。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直接写信指责马克龙,说他推动承认巴勒斯坦国的举动是“给反犹主义火上浇油”。法国总统府的反应也非常强硬金策略,直接回击说这些指控“卑劣”、“错误”。
紧接着,美国迅速加入战局。美国驻法大使库什纳致信马克龙,附和了以色列的论调,同样指责法国在遏制反犹暴力上做得不够。这下法国彻底被激怒了,法国外交部直接召见这位美国大使,痛斥其言论“令人无法接受”,不仅违反国际法,更伤害了盟友间的信任。美国亲自下场批评一个核心欧洲盟友,这种情况相当罕见。
这还没完,来自意大利的“背刺”接踵而至。在俄乌问题上,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公开嘲讽马克龙提出的向乌克兰派兵的主张,说“如果马克龙想派兵,就让他自己扛枪去金策略,反正不会有意大利士兵去”。萨尔维尼还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PO出了一张马克龙的恶搞图,马克龙被P成了全副武装的士兵模样。
纵观这一连串的外交摩擦,其根源其实就两点:巴以问题和俄乌问题。
在巴以问题上,法国等欧洲国家试图在美以之外,提出更平衡、支持巴勒斯坦建国的方案,这触怒了以色列及其背后的美国。
在俄乌问题上,由法国和英国主导的所谓“自愿联盟”正在讨论,如果俄乌达成停火,该联盟可能向乌克兰派驻军队。但参与这一联盟的意大利已多次拒绝派兵邀请。法国想主导欧洲的防务自主,积极讨论派兵可能,但这显然让不想深度卷入的意大利等国非常不满。
所以,马克龙突然成为“众矢之的”,并非偶然。它暴露了西方国家在俄乌、巴以两大问题上的深刻裂痕:一边是美以更为一致的强硬路线,另一边是法德等国试图走出独立外交道路的挣扎。马克龙的处境恰恰说明,想在欧美之间、在欧盟内部找到新的平衡点,有多么艰难。
金港赢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